摘要:
本文以绵竹市天河小学幼小科学试点工作为例,从“环境重构”“课程建构”角度,对小学适应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径进行思考与实践,使一年级孩子能逐步实现小学阶段的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促进儿童的美好生长和可持续发展,为其终身快乐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小学适应教育是幼小科学衔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促进着儿童的美好生长和可持续发展,肩负着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的责任,呼应着“双减”政策下的教育使命,意义深远。
《小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指出:学校为儿童适应做好准备。小学应树立衔接意识,转变让儿童被动适应学校的观念做法,积极倾听儿童的需要,主动了解幼儿园教育特点,调整一年级的课程教学及管理方式,创设包容和支持性的学校环境,最大程度消除儿童的陌生体验和不适应,促进儿童以积极愉快的情绪投入小学生活。
其实,这段文字阐述的是环境、课程和与一年级孩子的衔接关系:环境是经历的课程,课程是生长的环境,孩子是环境与课程的联结。当学校的环境与课程向下——向着幼儿园接一步时,这便产生充满安全感、有温度,充满生长性的美好衔接,让孩子能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那么,该如何打造环境、开发课程,做好与孩子之间的衔接呢?天河小学立足孩子美好生长之需,经过思考与实践,总结出环境重构和课程建构的一些基本方式,收到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一、美好的生长——基于生活经历的环境重构
(一)环境重构的基本原则:适应
众所周知,幼儿园的环境充满了趣味性、互动性和变化性,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其实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而小学的环境则较为规范模式化,潜移默化,趣味性与互动性相对较为弱化。基于此,需要对步入一年级孩子学习、生活的校园环境进行重构。环境重构最着力点是“适应”,重构的基本原则是:基于孩子的生活经历,创设与幼儿园衔接的学校环境,做好孩子身心适应的第一步。
(二)环境重构的重要方式:区角文化
区角文化不仅充满童趣、互动和实践体验性,更是孩子在幼儿园时期熟悉的环境。学习借鉴幼儿园区角文化的特点,结合学校自身文化特点,为孩子们打造出与之适应的各种区角,是环境重构的重要方式。
例如:设计读书角,摆放着各类童趣绘本,引导孩子们自主地根据书的颜色、大小等方式进行分类摆放,自主阅读,自主管理。开发种养乐园生态区,带领孩子们喂鱼、种蒜、种花,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刚入学的孩子不会写字,可用图画的方式进行记录,绘写观察日记,唤醒了他们探索实践的求知欲,激发其对自然的热爱。搭建操作区,放着积木、拼图、涂鸦板等建构材料,供孩子们拼积、排列、组合各种图案获得感性经验,满足他们思维、创造的游戏乐趣。打造游乐区,摆放着孩子们熟悉的趣味桌椅和墙壁上的玩具小布袋,课间他们在这里玩耍,伸手便可取出自己喜欢的玩具。每间教室里还可以创设器材区,摆放着孩子们自带的操作材料和玩具……
基于孩子生活经历的交互式环境,消除孩子们刚刚来到小学的陌生感,充分满足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三)环境重构的未来样态:生长
基于人成长经历的环境,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物理存在,它不能是静止的、封闭的和狭隘的,而应该是灵动的、敞开的、充满创造性和可变性的,和孩子有精神、情感、行为上的相通。
当孩子们从“身心 生活 社会 学习”四个方面一步步地融入小学生活时,环境也应该随之调整变化。尤其是班级环境不能一成不变,要让它能帮助孩子逐步适应从游戏活动为主向课堂教学为主的转变。
因此,适应教育环境重构的未来样态应该是:有温度的生长。
重构环境时,应该赋予环境具有生长价值的元素。如:班级展示橱窗可以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帮助刚入学的孩子主动识字;“送玩具回家”等温馨小提示,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守规则和收纳;魔方、七巧板、拼图、涂鸦墙等,让孩子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无处不在,学习与探索随时发生。
当环境为孩子们后期的个性化学习和独立探究提供了环境熏染时,将产生无限学习创造力与想象力。例如:一年级孩子不会玩围棋,却能够区角里玩玩掷骰摆数游戏,比赛谁最先用围棋子摆出对应的数量。孩子们自主约定规则,把游戏和数学结合在一起,寻找到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美好有温度的生长性。
二、美好生长——基于成长之需课程建构
(一)关注课程的时间维度
什么是课程的时间维度?就是课程内容、开展方式与儿童生长有着相同的节律。
因为课标的不同,幼儿园与小学的课程设置不一样。孩子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课程生活化、游戏化、体验化。到了小学一年级,孩子们学习知识是常态,课程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因此校、园,在学习时长、学习方式、生活管理乃至座位的摆放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对于才结束幼儿园大班学习的相当一部分孩子是很难适应的。
因此,要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恢复课程的时间维度,恢复课程所具有的成长脉络与生长脉络,以达到帮助孩子适应目的。根据孩子注意力集中的特点,可重新设计了一年级的作息时间,一堂课不再是40分钟,而是30分钟或35分钟;改变孩子们的座位方式,四人或者六人一组,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坐在一起,将幼儿园的学习方式和小学的合作学习融合在一起,消除了孩子学习的紧张感、焦虑感,满足了孩子情感的个性需要,以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获得积极的体验;减少知识学习时间,为孩子们增加了更多的体育锻炼时间,开展符合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技能性、体能性体育活动。
(二)探索课程的实施策略
刚刚踏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心理、兴趣、自控能力等还更多停留在幼儿阶段,老师必须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积极探索课程的实施策略,强化儿童游戏化、生活化、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式。
根据孩子的年龄结构和身心特点,可编写课前游戏集,在课堂中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游戏活动,缓解了学习时间过长的疲惫感,有利于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倡导体验、探究式学习,课堂中开展操作和实践的环节,充将学习与生活、学习与身体、学习与孩子最近发展区结合在一起,使孩子孩在互动体验中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探索课程的实施策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知,在参与中体验,在合作探究中学习,为孩子们搭建起了成长适应的阶梯,更有助于孩子们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三)寻找课程的价值力点
1.联结生命,主动生长
根据《小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适应教育课程围绕“身心 生活 社会 学习”四个方面展开,但是课程的力点在哪里?
其实,适应教育课程并不孤立存在于课堂教学里,而是联结在孩子们的教育教学生活中,主动生长在孩子们生命成长的全过程里,这是适应教育课程的价值力点。因此,适应教育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贯穿适应意识,还在养成教育中践行适应举措。
(1)每月进行儿童适应教育适应度追踪调查,帮助儿童做好喜欢上学、快乐向上、积极锻炼、动作灵活的身心适应;做好合理安排时间、注意用眼卫生、有序整理学习用品,简单安全自护、热爱劳动的生活适应;做好融入集体、人际交往、遵规守纪、品德养成的社会适应;养成乐学好问、专注做事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的学习适应。
(2)丰富活动,快乐成长。例如:开学报名当日,学校为孩子们精心设计“我是小学生”快乐大闯关入学仪式。孩子们闯过“郑重签名”“运动小达人”“记忆小达人”“安全小卫士”“找到教室”闯关游戏。孩子们在游戏、运动中学习成长。
(3)开展教育主题月活动。如:九月——“礼仪小天使”主题月;十 月,“锻炼小标兵”主题月; 十一月,“安全小卫士”主题月;十二月,“守纪小模范”主题月;一月:“学习小主人”主题月,三月:“劳动小助手”主题月 ;四月:“自理小机灵”主题月;五月,“运动小达人”主题月;六月:“生活小能手”主题月;七八月:“小小旅行家”主题月。这些适应教育活动不能孤立存在,要联结在孩子们生命成长的全过程,主动生长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与孩子们的兴趣、习惯、方式、能力和素养相融合,其效果可以期待。
2.关注心理健康,面向终身成长
适应教育中,心理适应一直是孩子们的难点,也是老师和家长的一个痛点。每年一年级孩子入学,学校常有孩子明显不适应,不进学校,惧怕进教室,每天在学校门口上演着家长、孩子哭闹的拉扯剧。因此学校要建构适应心理课程,寻找迅速解决问题的预案。
(1)开发家长课程。开学前,我校利用绵竹市家教与学生发展培训平台上,组织一年级家长线上学习“适应”“兴趣”“规则”“习惯”四个板块知识。家长学会了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的理念、方法和技巧。并通过了网络测验,成为首批持证上岗的家长。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学第一周,学校把对一年级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培训中。专业的心理教师组织学生画“我的自画像”,对学生心理进行初步了解和筛查。接着,班主任与筛查出来的学生进行谈话沟通,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然后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家表现情况、家庭情况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最后对班主任反映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特别是新生适应问题的孩子,心理老师进行单独辅导。同时,学校还开设有间周一次的心理辅导课,使用《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读本》,对一年级孩子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无论是环境的重构,还是课程的建构,都要更好地服务于孩子,帮助孩子在过去和未来,知识与经验,生活和学习中实现更美好的适应,更快乐地成长。幼小科学衔接,为了孩子们更美好的生长,而这条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需要教育人不断探索,不断努力。
编辑:融媒体中心
雅安市天全县城区第一完全小学 3年前 7253
宜宾市高县第一实验小学校 3年前 6872
广安市广安区两路口幼儿园 3年前 5514
宜宾市高县幼儿园 3年前 5512
宜宾高县硕勋幼儿园 3年前 5582
南充市莲池幼儿园 3年前 6941
南充市仪陇县知行幼儿园 3年前 8496
乐山高新区第一小学 3年前 5785
峨眉山市教师培训中心 3年前 5957
德阳市东汽小学紫荆幼儿园 3年前 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