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科学的幼小衔接中,幼儿园、家庭、小学三方都是不可或缺的责任主体,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小衔接同心圆构建,旨在通过同学共读、同研共思、同谋共策,引发幼儿园、家庭、小学三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在尊重支持、共享互通、协同共进中构建幼小衔接园家校协同的教育生态,助力儿童平稳着陆小学生活,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与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以儿童为中心 幼小衔接 园家校协同
家长和教师是影响儿童生命成长的重要他人。2021年教育布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教基[2021]4号)提出应“家园校共育,形成合力。”因此,幼小衔接不能只靠学前阶段的单打独斗,幼儿园、家庭、小学三方都是不可或缺的责任主体,只有三方相互尊重支持、共享互通、协同共进,才可能实施科学的幼小衔接。
因此,我们积极尝试以儿童为中心,在同学共读、同研共思、同谋共策中整合三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共构幼小衔接同心圆,构建幼小衔接园家校协同教育生态,助力儿童平稳着陆小学生活,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与身心健康成长。
一、同学共读,建立三方学习共同体,重塑儿童观,奠定幼小衔接的良好基础。
有什么样的儿童观便有什么样的教育观。以儿童为中心的园家校教育生态构建的基础在于教师、家长共同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转变教育观念,让幼小衔接的科学实施成为可能。
我们建立了《幼小衔接教师、家长共读地图》,推荐必读与选读书目,必读书目包括《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0—8岁儿童发展适宜性教育》等,选读书目包含蕴含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教育专著,如的各类绘本,知名教育专家教育专著、文章等。通过线上微视频领读、线下家园校读书沙龙、微信群读书交流、幼儿园小学微信公众号读书推荐等多种形式,建立旨在儿童观重塑的教师、家长学习共同体。
通过同学共读,园、家、校共同梳理与明确了以下四点儿童观与教育观的共识,为幼小科学衔接教育生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儿童是有主动的、有能力的学习者”——成人应充分信任与放手,培养儿童的自主性与主动性,避免成人“包办式”衔接。
(二)“儿童的学习与成长需要时间、空间与材料” ——儿童的成长需要等待,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园、家庭与小学都应该为儿童创设适宜的环境、投放丰富的材料。因此,须避免“快进式”衔接,学会等待,延长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的时间轴,开展“长程”衔接;避免“片面化”衔接,开展“多元”衔接,采取集体教学,小组学习,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区角活动等各种教育形式,让其互为补充、互为推进。
(三)“儿童的学习是直接体验、循环建构的过程”——避免“灌输讲解式”衔接,注重儿童在入学准备与适应中的直接操作、亲身体验、主动建构;避免“焦虑式”衔接,允许儿童试误,支持儿童在不断挑战、尝试,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中做好入学准备与适应。
(四)“儿童的学习与成长存在个体差异”——避免“一刀切”衔接,尊重不同儿童的发展速率,关注儿童的性格差异、想法差异、发展差异,园家校协同配合,给予儿童“个性化”“针对性”衔接指导与支持。
二、同研共思,建立三方研修共同体,以发展儿童为目标,探寻幼小科学衔接的适宜方法。
幼小衔接的短期目标是做好儿童身心、生活、社会、学习上的准备与适应,以帮助他们顺利的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而更为科学的幼小衔接必定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发展适应性教育,以既关注儿童当下的需要,更关心学习习惯、学习品质、情绪情感、态度等未来核心竞争力为长期目标。
因此,我们以“发展儿童”为目标,建立园、家、校三方研修共同体,通过多样研修主题与形式,在同研共思中探寻幼小科学衔接的适宜方法。
“把我当作你”体验式研修——主要以游戏体验为主,家长、教师化身“儿童”,走进不同的游戏活动现场,感受游戏对儿童计划意识与能力,任务意识与能力,自主意识与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儿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坚持专注等终身受益的能力、习惯、品质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引领家长、教师反思、寻找在日常教育中如何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
如家长可以开展家务小游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培养幼儿劳动意识与能力,收纳整理的习惯与能力;幼儿园里应多开展自主游戏,引导儿童在游戏前做计划表征,培养幼儿计划意识与能力,在游戏中引导儿童主动探究、深度学习,在游戏后引导儿童积极反思,梳理与建构新经验;小学学习活动中,应创设游戏情境,提供丰富的材料,引导儿童在与材料直接的互动中积极主动学习。
“让我走进你”视频微格研修——收集儿童在幼儿园、家庭、小学等不同学习生活场景的微视频,通过回放、定格等方式,分别聚焦儿童在身心、生活、社会与学习的发展水平、发展需要,分析成人采取的方法、策略是否科学恰当,反思现实教育场景中家长、教师的教育方法,共同探讨、寻找适宜的教育方法与策略。
如在幼儿园“自主签到”微视频解读中,家长与老师们发现,自主签到涵盖了准时到园——自主时间管理,用图示或文字符号签写自己的名字——前阅读与前书写,记录入园时间——数学学习等多方面入学准备教育,因此,幼儿园、家庭、小学可以以此为契机生发更多的融入生活、自然而然的幼小衔接教育。家庭可协同幼儿园、小学引导儿童根据入园或者入小学时间要求,带领孩子计算路途中采用不同交通工具,选择不同路线所需的时间,由此合理规划、统筹安排起床、洗漱、早餐等生活作息时间安排;小学在儿童入学初期可以根据设计阶梯递进式的自主签到管理,包括写名字,记录第几周星期几,年、月、日与具体入校时间,天气,入校心情,制定当日学习计划,统计不同时段入校人数等,在这个过程中既关注儿童入学情绪,又引导儿童自主管理生活,关注身边人与事,同时提升儿童语言、数学等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让我读懂你” 作品表征研修——儿童的作品表征是由内在情感触发,在思维的牵引下,根据自己意愿来通过绘画、图示、符号、积木建构表达情绪情感与所思所想的一种方式。通过作品表征解析,我们可以去发现与倾听孩子关于入小学的心声,并由此反思成人教育的适宜性。
如我们围绕“我心中的小学”请幼儿进行不同形式的表征,倾听儿童的想法。有的孩子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觉得小学有大大的操场,可以认识新朋友;有的孩子却对小学生活充满焦虑,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害怕小学老师会很凶。解析以上,这无疑折射出成人在与儿童交流小学话题的态度与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对入小学的情绪体验。因此,幼儿园教师思考到需要组织幼儿深入小学去参观体验,与小学老师面对面交流;家长需要营造关于如小学的积极正向的情感氛围与环境;小学教师可多深入大班活动现场,与儿童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园家校共同激发儿童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三、同谋构策,基于儿童,优化课程实施策略,实现幼小、小幼双向衔接的平稳着陆。
大班下期与小学一年级上期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期,因此在长线衔接的基础上,幼儿园、家庭、小学必须聚焦这一重点时间,基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特点,充分尊重儿童作为主体的经验构建和体验学习,同谋共构“生活、环境、游戏”为基本策略的课程实施优化行动,实现幼小、小幼双向协同衔接,确保儿童平稳着陆小学生活。
(一)生活中的协同衔接
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家庭、小学应对标《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充分重视与把握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实现在生活中的协同衔接。
1.建立《儿童园、家、校共同生活指引》
首先在一日生活的内容安排上,幼儿园、小学、家庭既有各自不同的生活场景安排,更应有聚焦幼儿习惯、能力、品质培养共同的关注点,我们尝试建立《儿童园、家、校共同生活指引》,包括生活作息时间制定,保持儿童园家校作息时间相对协同一致;将阅读、运动、劳动作为家庭、幼儿园、学校固定生活内容,推荐适宜的绘本书目,推出有趣的运动小游戏,建立合理的劳动任务清单。在多元、丰富的绘本阅读中聚焦身心与学习衔接;在趣味运动游戏中聚焦身心与生活衔接,在自我服务、为他人服务的劳动中聚焦生活与社会衔接。
2.基于真实生活问题情境生成项目式课程活动
真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各类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儿童成长的障碍,而是儿童发展的良好契机。我们充分把握这些教育契机,生成以儿童为主体的幼小衔接项目式课程活动,引导幼儿主动做好入学准备与适应。现例举《地图》项目式课程活动作说明。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家长不能入园或入校。开学第一天,找不到教室成为儿童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基于这一生活问题情境,幼儿园、学校可以在开学前,提前通过微信群发布校园环境分布的小视频与照片,教室分布位置的小视频与照片。家长与儿童通过观看视频,发现、讨论、绘制入班路线示意图。儿童入园或入学时凭借路线图尝试自主寻找教室,教师在此过程中注重观察不同儿童的行动表现,引导不同性格与发展水平的儿童结伴组成项目式学习小组,在现场考察中找找从园、校门口到班级共有多少条路线,途经哪些地方,引导儿童用看得懂,看得见的图示、标识符号做好记录,回班级进行分享讲述与讨论,互用路线图去找找相应的环境场所。在此基础上班级联动合作绘制学校、幼儿园地图。教师再将地图照片发布到班级群,请儿童为家长讲讲幼儿园、学校的环境,自己喜欢的活动场所,地图绘制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等待。除此以外,家长还可引导幼儿运用经验绘制社区地图带回幼儿园或学校与同伴、老师共享。
《地图》项目课程活动基于真实生活问题情境,将儿童作为主体,融合各项准备与适应。在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儿童积极适应校园环境;在小组探寻中结识新伙伴,帮助儿童建立融洽合作的同伴关系;在标识设计中发展阅读与书写能力,在地图绘制使用中发展儿童空间方位与阅读能力;在地图分享讲述中发展儿童口语表达能力。
除此以外,基于儿童时间计划意识与能力欠缺,容易拖沓的问题情境,我们生成了《时间》项目式课程课程,通过《时间在哪里》《一分钟有多长》《课间十分钟》等活动引导幼儿学会管理与规划时间,有效利用时间。基于儿童在集体活动中吵闹的问题情境,生成了《声音》项目式课程活动,让儿童在不同生活环境中体验不同的声音带来的主观感受,明白什么是噪音,什么是乐音,学会在家晨间起床,上下楼梯、晚间活动;在园、校集体学习、小组活动、用餐午休、离校整理等不同情境中应该使用怎样的分贝声音,引导儿童学会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
(二)环境中的协同衔接
环境是孩子的第三位教师。幼儿园与小学低段的学习需要大量的操作与感知。因此,园家校应协同创设适宜的双向衔接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与作用。
幼儿园与小学都应充分利用室内外空间,创设可供儿童自主学习与探索的区域环境,包括语言区、益智区、建构区、美工区等等。
各区域既投放多元的基础性材料,如语言区提供丰富的绘本,多样的故事盒、手偶、图卡等供幼儿自主阅读、创编、讲述等等。又可根据近期学习主题投放有针对性的材料。如语言区里,小学根据学习内容提供相应的字卡、拼音书等;数学区里根据学习内容提供相应的操作材料,供儿童进一步提升活动经验。
家庭也应因地制宜地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可布置家庭阅读区,提供多样的绘本,随着衔接进程,适当增添前阅读、前书写、前识字的材料,让儿童逐步感知小学学习、生活环境。大班暑假里,与儿童一起选购学习用具,和儿童一起布置小书桌,创设温馨、简洁、童趣的学习区,激发儿童入小学的愿望。
(三)游戏化的协同衔接
1.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做好全面、长足的入学准备。
游戏前,教师围绕想玩什么、和谁玩、在哪里,用什么材料以及怎样玩等引导儿童进行计划表征并分享,培养自主计划的意识与能力,语言表达与前书写的能力。游戏中围绕规则意识与能力,语言发展能力,创造性使用材料与创新玩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伴协同合作等社会性交往能力,专注的学习品质进行个别化的观察与指导。游戏后,聚焦有意思的事、遇到的挑战与困难,解决的办法等引导幼儿进行回顾性表征,培养幼儿反思能力,在游戏故事表征中发展幼儿前阅读与前书写能力,在讨论分享中,倾听与表达能力等。
2.家庭中循序开展相关亲子小游戏,实现积极正向衔接。
家长的教养方式关系儿童入学的情绪状态,家庭同步开展亲子游戏可有效助力双向衔接,给予儿童积极正向的入学情绪与体验。
考虑到家长不同文化素养、性格特点,幼儿园与小学可为家长提对应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各类入学亲子游戏指引,如“假如我是小学生”“小鬼当家”等角色体验游戏,在游戏体验中建立从“幼儿”到“小学生”角色意识与任务的转变;“我与绘本玩游戏”中开展续编故事、亲子角色扮演、亲子绘本制作等,培养幼儿学习兴趣与能力;“家务小游戏”中与儿童一起整理小玩具,摆放餐具,摘菜洗菜等,培养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劳动意识与能力;运动小游戏中充分利用生活材料、生活环境创意游戏,让儿童爱上运动,保持充沛精力与积极情绪。同时引发家长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经验做法,实现园家校资源共享。
3.小学注重游戏化教学,减缓衔接坡度,助力儿童顺利适应小学学习。
小学教学游戏化应避免在课前、中、后生硬植入与学习内容目标无关的,影响儿童注意力的刺激性小游戏,而是以“游戏化教学”为基本策略,在课程设计与组织中,为儿童提供大量的可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活动材料,可充分表达思考与想法的机会。同时可改变儿童座位安排方式,尝试在小组学习中去发现不同儿童的学习发展水平,提供针对性指导。游戏化教学即可引导儿童在与材料互动、与同伴互学、与老师互动中积极主动学习,又可减缓衔接坡度,关注个体差异,助力儿童顺利适应小学学习。
以儿童为中心的园家校幼小衔接教育生态的构建,让幼儿园、家庭与小学的资源不断共享,互生互促,不仅实现了教师、家长与儿童的共同成长,更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
编辑:融媒体中心
乐山市 1年前 5299
攀枝花市 1年前 5293
眉山市彭山区 1年前 4729
广安市邻水县 1年前 6366
自贡市荣县 1年前 6410
宜宾市翠屏区 1年前 4115
自贡市自流井区 1年前 5305
成都市蒲江县 1年前 5441
资阳市雁江区 1年前 5551
乐山市峨眉山市 1年前 5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