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基于适应教育“环境”“课程”的思考与实践
[守护育幼底线 成就美好童年]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2年5月24日
  查看:3896
  来源:绵竹市天河小学
绵竹市天河小学

摘要:

 本文以绵竹市天河小学幼小科学试点工作为例,从“环境重构”“课程建构”角度,对小学适应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径进行思考与实践,使一年级孩子能逐步实现小学阶段的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促进儿童的美好生长和可持续发展,为其终身快乐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小学适应教育是幼小科学衔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促进着儿童的美好生长和可持续发展,肩负着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的责任,呼应着“双减”政策下的教育使命,意义深远。

《小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指出:学校为儿童适应做好准备。小学应树立衔接意识,转变让儿童被动适应学校的观念做法,积极倾听儿童的需要,主动了解幼儿园教育特点,调整一年级的课程教学及管理方式,创设包容和支持性的学校环境,最大程度消除儿童的陌生体验和不适应,促进儿童以积极愉快的情绪投入小学生活。

其实,这段文字阐述的是环境、课程和与一年级孩子的衔接关系:环境是经历的课程,课程是生长的环境,孩子是环境与课程的联结。当学校的环境与课程向下——向着幼儿园接一步时,这便产生充满安全感、有温度,充满生长性的美好衔接,让孩子能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那么,该如何打造环境、开发课程,做好与孩子之间的衔接呢?天河小学立足孩子美好生长之需,经过思考与实践,总结出环境重构和课程建构的一些基本方式,收到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一、美好的生长——基于生活经历的环境重构

(一)环境重构的基本原则:适应

众所周知,幼儿园的环境充满了趣味性、互动性和变化性,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其实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而小学的环境则较为规范模式化,潜移默化,趣味性与互动性相对较为弱化。基于此,需要对步入一年级孩子学习、生活的校园环境进行重构。环境重构最着力点是“适应”,重构的基本原则是:基于孩子的生活经历,创设与幼儿园衔接的学校环境,做好孩子身心适应的第一步。

(二)环境重构的重要方式:区角文化

区角文化不仅充满童趣、互动和实践体验性,更是孩子在幼儿园时期熟悉的环境。学习借鉴幼儿园区角文化的特点,结合学校自身文化特点,为孩子们打造出与之适应的各种区角,是环境重构的重要方式。

例如:设计读书角,摆放着各类童趣绘本,引导孩子们自主地根据书的颜色、大小等方式进行分类摆放,自主阅读,自主管理。开发种养乐园生态区,带领孩子们喂鱼、种蒜、种花,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刚入学的孩子不会写字,可用图画的方式进行记录,绘写观察日记,唤醒了他们探索实践的求知欲,激发其对自然的热爱。搭建操作区,放着积木、拼图、涂鸦板等建构材料,供孩子们拼积、排列、组合各种图案获得感性经验,满足他们思维、创造的游戏乐趣。打造游乐区,摆放着孩子们熟悉的趣味桌椅和墙壁上的玩具小布袋,课间他们在这里玩耍,伸手便可取出自己喜欢的玩具。每间教室里还可以创设器材区,摆放着孩子们自带的操作材料和玩具……

基于孩子生活经历的交互式环境,消除孩子们刚刚来到小学的陌生感,充分满足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三)环境重构的未来样态:生长

基于人成长经历的环境,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物理存在,它不能是静止的、封闭的和狭隘的,而应该是灵动的、敞开的、充满创造性和可变性的,和孩子有精神、情感、行为上的相通。

当孩子们从“身心 生活 社会 学习”四个方面一步步地融入小学生活时,环境也应该随之调整变化。尤其是班级环境不能一成不变,要让它能帮助孩子逐步适应从游戏活动为主向课堂教学为主的转变。

因此,适应教育环境重构的未来样态应该是:有温度的生长。

重构环境时,应该赋予环境具有生长价值的元素。如:班级展示橱窗可以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帮助刚入学的孩子主动识字;“送玩具回家”等温馨小提示,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守规则和收纳;魔方、七巧板、拼图、涂鸦墙等,让孩子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无处不在,学习与探索随时发生。

当环境为孩子们后期的个性化学习和独立探究提供了环境熏染时,将产生无限学习创造力与想象力。例如:一年级孩子不会玩围棋,却能够区角里玩玩掷骰摆数游戏,比赛谁最先用围棋子摆出对应的数量。孩子们自主约定规则,把游戏和数学结合在一起,寻找到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美好有温度的生长性。

二、美好生长——基于成长之需课程建构

(一)关注课程的时间维度

什么是课程的时间维度?就是课程内容、开展方式与儿童生长有着相同的节律。

因为课标的不同,幼儿园与小学的课程设置不一样。孩子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皆课程,课程生活化、游戏化、体验化。到了小学一年级,孩子们学习知识是常态,课程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因此校、园,在学习时长、学习方式、生活管理乃至座位的摆放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对于才结束幼儿园大班学习的相当一部分孩子是很难适应的。

因此,要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恢复课程的时间维度,恢复课程所具有的成长脉络与生长脉络,以达到帮助孩子适应目的。根据孩子注意力集中的特点,可重新设计了一年级的作息时间,一堂课不再是40分钟,而是30分钟或35分钟;改变孩子们的座位方式,四人或者六人一组,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坐在一起,将幼儿园的学习方式和小学的合作学习融合在一起,消除了孩子学习的紧张感、焦虑感,满足了孩子情感的个性需要,以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获得积极的体验;减少知识学习时间,为孩子们增加了更多的体育锻炼时间,开展符合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技能性、体能性体育活动。

(二)探索课程的实施策略

 刚刚踏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心理、兴趣、自控能力等还更多停留在幼儿阶段,老师必须尊重孩子的生长规律,积极探索课程的实施策略,强化儿童游戏化、生活化、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式。

根据孩子的年龄结构和身心特点,可编写课前游戏集,在课堂中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游戏活动,缓解了学习时间过长的疲惫感,有利于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倡导体验、探究式学习,课堂中开展操作和实践的环节,充将学习与生活、学习与身体、学习与孩子最近发展区结合在一起,使孩子孩在互动体验中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探索课程的实施策略,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知,在参与中体验,在合作探究中学习,为孩子们搭建起了成长适应的阶梯,更有助于孩子们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三)寻找课程的价值力点

1.联结生命,主动生长

根据《小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适应教育课程围绕“身心 生活 社会 学习”四个方面展开,但是课程的力点在哪里?

其实,适应教育课程并不孤立存在于课堂教学里,而是联结在孩子们的教育教学生活中,主动生长在孩子们生命成长的全过程里,这是适应教育课程的价值力点。因此,适应教育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贯穿适应意识,还在养成教育中践行适应举措。

(1)每月进行儿童适应教育适应度追踪调查,帮助儿童做好喜欢上学、快乐向上、积极锻炼、动作灵活的身心适应;做好合理安排时间、注意用眼卫生、有序整理学习用品,简单安全自护、热爱劳动的生活适应;做好融入集体、人际交往、遵规守纪、品德养成的社会适应;养成乐学好问、专注做事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的学习适应。

(2)丰富活动,快乐成长。例如:开学报名当日,学校为孩子们精心设计“我是小学生”快乐大闯关入学仪式。孩子们闯过“郑重签名”“运动小达人”“记忆小达人”“安全小卫士”“找到教室”闯关游戏。孩子们在游戏、运动中学习成长。

(3)开展教育主题月活动。如:九月——“礼仪小天使”主题月;十 月,“锻炼小标兵”主题月; 十一月,“安全小卫士”主题月;十二月,“守纪小模范”主题月;一月:“学习小主人”主题月,三月:“劳动小助手”主题月 ;四月:“自理小机灵”主题月;五月,“运动小达人”主题月;六月:“生活小能手”主题月;七八月:“小小旅行家”主题月。这些适应教育活动不能孤立存在,要联结在孩子们生命成长的全过程,主动生长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与孩子们的兴趣、习惯、方式、能力和素养相融合,其效果可以期待。

2.关注心理健康,面向终身成长

适应教育中,心理适应一直是孩子们的难点,也是老师和家长的一个痛点。每年一年级孩子入学,学校常有孩子明显不适应,不进学校,惧怕进教室,每天在学校门口上演着家长、孩子哭闹的拉扯剧。因此学校要建构适应心理课程,寻找迅速解决问题的预案。

(1)开发家长课程。开学前,我校利用绵竹市家教与学生发展培训平台上,组织一年级家长线上学习“适应”“兴趣”“规则”“习惯”四个板块知识。家长学会了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的理念、方法和技巧。并通过了网络测验,成为首批持证上岗的家长。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学第一周,学校把对一年级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培训中。专业的心理教师组织学生画“我的自画像”,对学生心理进行初步了解和筛查。接着,班主任与筛查出来的学生进行谈话沟通,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然后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家表现情况、家庭情况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最后对班主任反映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特别是新生适应问题的孩子,心理老师进行单独辅导。同时,学校还开设有间周一次的心理辅导课,使用《心理健康素质教育读本》,对一年级孩子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总之,无论是环境的重构,还是课程的建构,都要更好地服务于孩子,帮助孩子在过去和未来,知识与经验,生活和学习中实现更美好的适应,更快乐地成长。幼小科学衔接,为了孩子们更美好的生长,而这条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需要教育人不断探索,不断努力。


【编辑:融媒体中心】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