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本页已归档(2022年7月)
家园校三位一体幼小衔接实施策略研究报告
[幼小衔接 我们在行动]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2年5月24日
  查看:3758
  来源:泸州泸县福集镇中心幼儿园
泸州泸县福集镇中心幼儿园

image.png

一、问题提出 

(一)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 

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学前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并已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幼升小,家长往 往会焦虑,孩子会无助,老师们会盲从。 

分析当前幼小衔接教育,存在以下问题:幼儿园和小学缺乏交流和合作,各自为政,缺乏交流合作和双向衔接;幼小衔接课程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操作性。 如何去落实和建立家、校、园三位一体的幼小衔接模式,实现幼小衔接有效性。 特别是在《指南》颁布后所提出的“避免小学化”和“幼儿园取缔学前班”等政 策要求下,幼儿园、小学、家长应该怎样配合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的系统性研 究更是空白。因此怎样建立家、校、园共同体,提升有效衔接质量,值得我们去 思考和探索。 

(二)理论依据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 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 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 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 重要的。

(三)现实需要

1.家庭失位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我们幼儿园大多数幼儿都是留守儿童,家长是祖辈,自己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知识 不高,教育方法落后,他们也渴望有人来指导他们的家庭教育。 

2.幼儿园移位 

我园是一所较为年轻的幼儿园,教学点多,临聘教师多,教师教学水平参差 不齐。特别是村级教学点的教师对于幼小衔接工作较为盲目,重视知识,特别是 语文、数学知识的衔接,忽视学习习惯,与人交往和自理能力培养。因此,幼儿 园将在幼小衔接实践研究中,将零散的幼小衔接中的科学的教育观念以及方法进 行有效的整合,在实践阶段中,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制定园本化幼小衔接课程, 帮助引领教师科学的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3.小学缺位

幼小衔接既是幼儿园教育的结束,又是小学教育的开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需要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协作完成。然而,在传统观念中,幼小衔接工 作都归结与幼儿园,小学只管自己的教材,不主动与幼儿园接触,也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幼儿发展的过程,也是课程,起点从幼儿园小班开始,延续到小 学一年级,始终关注幼儿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适应教育,帮助幼儿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适应小学的生活。通过幼小双向 衔接、家园校合力、丰富多彩的幼小衔接活动和营造幼小衔接环境等推动科学衔 接、有效衔接。 

(二)家园校三位一体: 三位包括幼儿园、小学和家庭。家园校三位一体是指为实现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适应小学生活为目标的集合体。幼儿园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教育,包括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渗透于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过程。 小学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重点实施入学适应教育,主要采取游戏 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家长营造良 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积极配合幼儿园和小学做好衔接。 

(三)实践研究: 

实践研究包括四个内容,即生活的准备与适应、身心的准备与适应、社会的 准备与适应与学习的准备与适应,幼儿园教师、家长、小学教师围绕这四个内容 来研究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三、研究综述幼小衔接教育问题,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已成为世界少儿教育研究的重 要课题之一。 

中国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自古就有丰富的学前教育思想。正式的学前机构产生于 1903 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蒙养院招收3 岁以上 至 7 岁的儿童,自此学前教育开始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近 代著名幼儿教育家张宗麟(1599 一 1976),曾对幼小衔接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他 在《幼稚园及低年级指导的研究和计划》中呼吁:“希望今后小学的各方面如教 法、教材、课程训育都变成幼稚园化,打破种种形式训练和只做‘预备人’的教育,建设自由的、向前的实际生活的教育如何解决好幼小衔接问题。

陈鹤琴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最深的幼儿教育家。他关于幼小衔接的思想 主要在《幼稚教育之新趋势》中,他建议“小学一年级与幼稚园联络起来,成为 一个系统”,“一年级应当与幼稚园有密切的衔接,以免双方受损失”。他还提倡道尔制的教法,认为“一个活泼的幼稚生在幼稚园里活泼惯了、自由惯了,一 旦进了形式很重的小学,当然要发生种种困难”。由此可见,幼小衔接的顺利进 行对于幼儿尽快的适应小学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早在 1979 年,布鲁芬布伦纳指出:“当个体在生态环境的位置改变时,他 会经历生态学上的过渡。”布鲁芬布伦纳纳的生态学理论为有效衔接提供了最基 本的理论基础,使得幼小衔接有据可依。从出现至今,幼小衔接问题始终受到广 泛的关注,从最初的只关注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到现在的小学、幼儿园、家长三方互相协作,使得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进步,更为现实情况提供 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教育密切联系,互相 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 “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 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我园结合现阶段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构建三位一体幼小衔接的实践研究”,让孩子从幼儿园平稳过渡到小学健 康、快乐的成长。

在已有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文献中,幼小衔接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缺乏小学、家庭在幼小衔接中发挥怎样的作用,缺少对幼小衔接的具体四个维 度的研究。 

鉴于已有研究的不足,今后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突破: 

第一,小学、家庭在幼小衔接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第二,幼小衔接的四个维度,包括生活的准备与适应、身心的准备与适应、社会的准备与适应与学习的准备与适应,幼儿园教师、家长、小学教师应该围绕 这四个维度来如何落实。

四、本课题研究意义 

本课题具有实践意义及理论价值,其适用于城乡公办、民办幼儿园,有一定的借鉴、推广意义。 

(一)有助于促使教育教学符合幼儿发展规律,顺应幼儿天性,推动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有助于构建家园校三位一体互动教育模式。 

(三)有助于转变家长教育观,达成教育共识。 

(四)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素养。 

(五)有助于提高幼儿入学的适应能力,更好的实现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五、研究目标 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从幼儿园实际出发,依据相关教育理论,关注幼儿园与小学教育在活动方式、学习能力、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的科学衔接, 探索家园校三位一体互动教育模式,确定幼儿在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 和学习准备四个方面的阶段培养目标和相关活动,创设有准备的教育环境,提高 幼儿的入学适应能力。 通过研究和实践,帮助家长树立幼小衔接教育观念,提高教师教研能力,重 视幼儿能力的培养,帮助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平稳度过,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六、研究内容 

(一)研究当前在园幼儿和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状况。主要是调查他们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交往能力、自理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分析当前幼小衔接存在 的的实际问题,找出幼儿入学适应性问题的原因。 

(二)幼小衔接工作目标的研究 

(三)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上期的衔接课程的研究,提高教育教学有效性。

(四)家园校三位一体互动教育模式的研究。转变教育观念,达成教育共识, 家园校合力,实现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顺利过渡为目标。 (五)研究如何提升双方管理者及教师专业成长,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六)幼小衔接工作评价标准研究。 

七、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所涉及研究内容的特点,课题组主要拟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 法、行动研究法、自然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等进行研究。 

(一)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理论书籍等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关于 幼小衔接的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依据与资料,最大限度地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撑,把握研究方向。 

(二)案例研究法:通过收集“幼小衔接”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依托于研究课题,将所有的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并最终得出结论。 

(三)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它贯穿于整个研 究过程。通过幼儿园、家庭和学校相互间的合作,完成“构建家园校三位一体 促 进幼小衔接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 

(四)自然观察法:教师不加任何干预,对幼儿与家长在自然状态下的活动 及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了解幼儿的想法、看法和做法。 

(五)问卷调查法:发放问卷,收集教师、家长的意见、建议,并对问卷进 行整理分析。 

(六)访谈法:访谈法收集信息资料是通过研究者与被调查对象面对面直接 交谈方式实现的,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根据访谈资料,了解“小学化” 教育现状,明确研究问题。 

(七)经验总结法:教师参与开发研究,在参与幼小衔接研究过程本身,善 于总结,建立一套科学的规范的幼小衔接理念方法。 

八、研究措施和活动 

我园市级课题《构建家园校三位一体幼小衔接实践研究》,从 2017 年 11 月 14 日接到立项通知后,于同年 12 月 15 日召开了开题报告会,三年多的研究 实践,在有关专家指导、幼儿园支持及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进展十分顺 利。这一路虽有探索时的困惑,有摸索时的失败,但只有经历才能深刻,研究才 能解惑,反思方知进取。具体做法如下: 

(一)成立课题组,进行分工,搜集资料,制定计划 

组建了以向能芳园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组,研究组下设园务处,全体教师为 参研人员,人员进行分工,分课题组、教研组、家园联系小组,明确了每个人的 任务,各小组则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制订出详细的方案,并要做好需求分析和 资源分析,为园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组织保障。

1.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 岁儿童学习与发 展指南》,尤其是涉及家园合作方面的内容。 

2.查阅材料,如:钱志亮教授《入学早知道》、《学前儿童入学准备指导》、 《幼儿发展核心素养》等书籍。明确幼小衔接中家长的误区、了解幼小衔接时, 幼儿园与小学有哪些不同,需要培养孩子哪些能力,怎样才能顺利衔接等等。 

(二)设计问卷,调查幼小衔接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开展幼小衔接课题研究工作,找准当前我们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小学教师、幼儿家长、幼儿园教师展开问卷调查,涉及年龄段、学历、提前教授拼音写字、幼儿园培养幼儿能力方面、幼儿如何顺利进入小学等内容。发放调查问卷 200余份。经过对问卷的汇总和分析,完成了《问卷分析调查报告》,客观分析了当前我园幼小衔接存在的的实际问题,找出幼儿入学适应性问题的原 因。

(三)走访小学,与小学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 

我们走进小学,与龙脑桥中心小学校确立合作关系,开展“幼儿园与小学联 合教研”,包括集体备课、公开课和研讨活动等。 

(四)家园校互动,搭建幼儿园、小学、家长三方沟通平台 

邀请泸县家庭教育专家舒兰、泸县骨干教师杨眉等来园为家长讲座,让家长 了解幼小衔接中家长的误区、了解幼小衔接时,幼儿园与小学有哪些不同,需要 培养孩子哪些能力,怎样才能顺利衔接等等。 

我们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邀请家长来幼儿园,采取互动的形式,共同 参与讨论。每一次活动都是由幼儿园与小学共同商定活动方案,共同主持。活动 中由主持人抛出幼小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让家长了解误区带来的不良后果。有的孩子提前学习了一年级的课程,导致进入一年级,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个别 孩子有厌学情绪。有的家长不重视学习习惯、同伴交往能力的养成,导致上学后 常常和同学闹摩擦,有的孩子安全意识差,路途中不注意交规,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等等,从而引导家长走出误区。 

我们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 QQ、微信、掌通家园等平台,与家长、教 师随时进行沟通和联系,有效地互动和交流。 

(五)组织教师学习,提高教师素养 

组织定期学习,进行分享交流。在资料收集完成后,在园内每月开展一次研 讨交流活动。我们通过主题教研、学习分享、课堂展示、区角交流等形式,多方面、全方位的组织课题相关教师从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等方面认真研究、不断反思,主要根据活动的开展情况、孩子的掌握水平定期进 行总结提炼,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顺利向小学衔接 

课题组成员结合《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从我园实际出发,根据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梳理梳理幼小衔接阶段幼儿的培养目标,构建幼小衔接课程框架,确定幼小衔接内容,并开展一个个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教育活动,包括:“我做哥哥姐姐啦”“特别的你我他”“参观小学”“课间十分 钟”……记载孩子们的变化和成长。 (七)创设幼小衔接环境,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任任老师,对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教育环境 是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根据课题要求,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班级环境创 设和家庭学习环境两个方面着手,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有准备的教育环境。在环境创设中我们坚持四大原则,即:环境与课程教育密切相连原则、师生共同参与原 则、环境动态发展原则、整体规划和班级个性相集合原则。 

九、研究取得的成果(认识性成果、操作性成果) 

(一)探究了当前幼儿园小学化的现状及成因 为了更好地开展幼小衔接课题研究工作,找准当前我们幼小衔接存在的问 题,我园从两个维度,即幼儿社会适应性及学习适应性;三个层面,即小学教师、 幼儿家长、幼儿园教师展开问卷调查,涉及调查内容 40 余项,发放调查问卷 200 余份。经过对问卷的汇总和分析,完成了《问卷分析调查报告》,客观分析了当 前我园幼小衔接存在的的实际问题,找出幼儿入学适应性问题的原因。幼儿社会 适应性问题高于学习适应性问题。在社会适应性方面的主要问题依次是自理、交 往、时间观念、自制力和合作等;在学习适应性方面的主要问题依次是倾听、专 注力、理解、表达和书写等。经过分析发现,幼儿诸多适应性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以下几点:一是学校、幼儿园、家庭之间的协作不够;二是幼儿园和小学在生活 环境、人文环境、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家园沟通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三 是家长对幼小衔接教育所持态度(如入学后对孩子关注点和期望值的改变等),造成幼小衔接工作被动。 

image.png

image.png

(二)梳理了幼小衔接工作目标 

(1)幼儿园入学准备目标 结合《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从我园实 际出发,根据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开发完善了大、中、小三个年龄段幼儿入学准 备工作目标。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2)小学一年级入学适应教育目标 

结合入学新生的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小学以一年级新生尽快适应为主轴, 确定入学适应期课程目标。

小学一年级入学适应教育目标

image.png

image.png

(3)家庭教育指导目标 

幼儿和小学阶段,家长在教育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无论是孩子的生活起居, 还是学习行为习惯,都受家长行为和态度的影响。作为家长,为孩子顺利过渡到小学,适应小学生活,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image.png

(三)建构了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一年级上期的衔接课程 

以“系统性、互动性、发展性、连续性”为课程的设计原则,根据儿童年龄特点,以幼儿的“入学准备”和小学一年级“入学适应”为关键点,把握幼小衔 接的内容与时段,探索行之有效的幼小衔接课程。

①幼儿园入学准备课程,包括主题性课程和体验性课程。两大板块课程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相互渗透,互为补充。

主题性课程将幼小衔接的内容与“生活、学习、游戏”三大板块紧密结合, 并相互渗透,互为补充,有机结合。

生活——以一日生活活动为主。依据幼小衔接的问题和需求,将幼儿入学前 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渗透于一日生活活动中,体现生活即 教育,寓教于一日生活中,提高幼儿的入学适应能力。 

游戏——以区角活动和其他游戏为主。依据幼儿个性特点和兴趣需求,为幼 儿提供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开展区角活动。幼儿 可以自选区角和游戏等活动,促进幼儿自主发展。 

学习——以开展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和幼小衔接园本课程为主。依据《纲 要》、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一日生活渗透适应性课程采取集体和分组相结 合的教学形式,开展五大领域教学内容和幼小衔接园本课程。 

以大班下期为例,围绕我要上小学了这一主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的一系 列主题活动。下表 1 是 5、6 月份的主题活动计划。通过主题活动课程的实施, 让幼儿在知识和能力方面与小学衔接,减轻了幼儿的心理压力,激发了入学愿望。

image.png

以 6 月份第 19 周的课程设计为例,提供了完整的教学案例。

image.png

image.png

体验性课程:幼儿园开展相关一系列体验性活动,包括组织幼儿参观小学、 走进小学课堂、融合活动、毕业典礼等,帮助幼儿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在环境、 课程、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和衔接,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

image.png

②小学一年级入学适应期课程:为帮助一年级新生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 活,小学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重点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用于组织开展入学适应活动,确保课时安排。

image.png

(四)探索了家园校三位一体互动教育模式 

1.构建幼小双向衔接模式 

幼儿园走进小学,与龙脑桥中心小学校确立合作关系,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机制,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互动。我们对小学教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对小学教师的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课程改进有较大的启示,形成幼小衔接、小幼衔接的新局面。

2.家园校合力,帮助家长参与幼小衔接工作 

(1)转变教育理念,达成教育共识 

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分析,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小学,都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其中 一部分,因此,对于幼儿园、家庭、小学来说,要让孩子在过渡中得到发展,在 发展过程中能更好地适应才是幼小衔接的指导思想,并以此来全面地开展幼小衔 接工作。我们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邀请家长来幼儿园,采取互动的形式, 共同参与讨论。每一次活动都是由幼儿园与小学共同商定活动方案,共同主持。 活动中由主持人抛出幼小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导家长走出误区。比如我们有 意安排了幼儿园到底该不该教拼音,请家长参与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再适时引 导,不知不觉家长就达成了共识。我们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 QQ、微信、 掌通家园等平台,与家长、教师随时进行沟通和联系,有效地互动和交流。而家 长也要经常主动和教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学习出现的问题,耐心帮助孩子强化 良好的学习适应行为。 

(2)指导家长参与孩子入学适应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和学校制定家庭教育计划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顺利渡过幼小衔接期,包括孩子在家的作息时间、生活学习习惯等,都要积极向小学靠拢。如,为帮助孩子养成不拖拖踏踏的习惯,家长会要求孩子在指定的时间完成任务,并用 本子记录孩子完成的情况和时间,累计达到多少次数就家长就会给予孩子奖励。 我们要求家庭与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活动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发挥孩子的主体 性﹐启发和培养孩子自律和自觉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有准备的教育环境 

在课题实施中,我们注重环境与教育相融合,“让环境成为幼儿的第三任老 师”。我们从打造幼儿园班级环境(包括与主题相结合的墙面环境和区域)、家 庭学习环境和小学一年级班级环境着手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有准备的教育环境。 

(1)幼儿园班级教育环境的打造 

①在主题墙上展示幼儿学习过程 

主题墙创设具有互动生成的特点。随着幼小衔接主题活动的开展,师幼共同 合作,将活动开展的过程展示在主题墙上。幼儿还通过自己创设的环境主题墙讲述心得,体现学习过程。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幼儿根据想法对自己的创造进行加工改造,体现动态的环境。孩子们在主题墙的创设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学 习的快乐。 

②创设与主题教育相关的区域环境 

幼儿是区域活动的主人,而教师只是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 幼儿在区域活动与小伙伴商量规则、玩法等,交往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也促进 了幼儿富有个性的成长。如在“我要上小学了“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已有了 3 年区域游戏活动的经验,本着幼儿参与设计环境的原则,《我要上小学了》这一 主题区域尝试请幼儿自己规划区域空间、设计区域内容、师幼共同投放区域材料 的形式来创设。孩子们设计了毕业礼物和卡片,于是规划在教室设一个礼物制作 区可以放置为好朋友制作的礼物。想在建构区搭一个大舞台,和好朋友一起表演 节目。还在教室设置一个区域,摆上书包,红领巾等,学习整理书包,系红领巾。 本区域活动紧密结合《我要上小学了》这一主题内容,以自主性学习为主要方式, 引导幼儿了解小学,主动探究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促使幼儿树立初步的任务意 识、责任意识,激发其对小学的渴望,顺利度过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 

(2)小学一年级班级环境的打造 小学一年级上学期作为幼小衔接适应期,根据新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创设与幼儿园相衔接的班级环境,设置图书角、益智区等,帮助儿童逐步适应从以幼 儿园游戏活动为主向小学课堂学习为主的转变。 

(3)创建与幼儿园、小学同步的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家庭环境非常重要。家长为孩子创设一个安静地小天地。孩子可以根据自己 的喜好放上玩具、图书等。孩子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学习,不被打扰,这对于提 高孩子的专注力尤为重要。其次家长为孩子营造爱学习的家庭氛围,比如与孩子 一起阅读绘本,遇到简单的字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读,培养孩子对汉字的兴趣与敏感度。

(五)构建了幼小衔接“管理共同体”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从教师及家长入手,对教师及家长开展培训,提高专 业素养和教育观念。提升双方管理者及教师专业成长,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1)加强学习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将园本培训分为全园参与培训和组内的研讨学习。

①全园参与培训 

每学期召开由双方管理者与教师共同开展的“科研日”活动,引领研究团队 科学地把握 “幼小双向衔接”的目标、内容及措施;每月一次半日活动研讨, 通过观摩研讨、分层培训等形式组织教师分析解决实际教学、课题中遇到的难题, 缩短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 

②组内的研讨学习,采取教师主动参与、自发组织的专题交流和研讨活动, “我的需要我实现”。包括自我研修、研讨活动、分享交流、骨干教师引领,通 过组内研讨学习,使教师们获得更广博的认知,大大提高教师思维敏捷度。 (2)让家长心随园动,形成教育合力。 

幼儿园每期都会根据研究进度及时召开家长座谈会,共同讨论课题研究主 题,确定活动开展形式,其中包括多角度解读幼小衔接,分享课题组的调查数据, 并针对家长关心的问题,焦点问题进行专业详细的解读,深入交流探讨,转变家 长对幼小衔接教育的片面理解,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教育观。 

(六)形成了幼小衔接工作评价标准研究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评价包括《课程实施评分》和《幼儿发展评价》。 

评估方法:在课程实施评价过程中,幼儿园采用的幼儿自评、班级自评、互 评和课题小姐评价的方式。对幼儿的发展评价采取家长评、教师评,较全面地对 幼小衔接活动的开展以及效果进行评价,确保研究的效果。

小学一年级适应性教育评价:学校成立“一年级新生入学课程评估小组”根 据学生在生活适应、身心适应、社会适应与学习适应四个方面制定相应的指标, 通过这四个方面的达标评价,对各班的幼小衔接教育成效进行整体评估。 十、研究取得的效益 (一)幼儿的进步 

在学习准备方面,幼儿能专注地听别人说话,喜欢看书。能够注意力集中地 从事某项活动,并且喜欢尝试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不怕困难和挫折。再比如看绘本,小班幼儿在成人引导下看绘本,学会爱护绘本、不撕书。中班幼儿开始理解 绘本中人物的情绪和情感并受感染。大班幼儿能专注的阅读图书,并能正确理解 绘本所表达的丰富情感……由此得出,幼儿的阅读习惯慢慢形成。幼儿的规则意 识也在逐步形成,他们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并与老师和小伙伴一起制定有关生活、 游戏和活动规则,并共同遵守。例如,在图书区要安静地阅读,户外活动结束后 能把玩具送回家等等。我们遵循着孩子发展的特点,在活动中我们抓住生活中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关注幼儿的自主学习和集体学习活动,关注幼儿日常的学习习惯行为,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 

幼儿对周围世界有积极的求知和探索的欲望,能从各种信息渠道寻找答案,满足自己的求知欲。 

以刘润清老师的课程故事《牙齿咔咔咔》为例

image.png

image.png

在社会准备方面,幼儿能掌握有效应对情绪的方法,学会与人相处的能力。 如谢华蓉老师的《我们是第 X 组》,在开学第一天,教师让幼儿通过互相介绍、系同心结,推选组长、共同设计小组标记记住小组成员的名字及其相对固定的位置。

以王霜老师的“寻找孩子的闪光点”为例,由于教师善于抓住每个教育的契 机帮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使得孩子尝试到阅读的乐趣及在此过程中与同伴交往的快乐,还促进了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特别发 音不清,自信心不足的问题改善。

image.png

image.png

在生活准备方面,幼儿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按照计划有规律地生活和学习。如田晓英老师组织的活动《整理书包》,教师引导幼儿充分利用书包不同分 割进行分类收拾好书本、笔袋、笔、水壶等众多物品。如陈雪倩老师的《我自己 来》,在活动中幼儿学习并掌握穿衣服的方法和逐步的生活技能,增强幼儿的生 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江小丽老师的社会活动《我会自己整理床铺》,通过情 景活动,让幼儿学习叠被子,整理自己的床铺。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幼儿的自理 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身心准备方面,从 2017 年 10 月幼儿园成功申报课题到现在,已有三届6个班 210名幼儿从幼儿园毕业,并平稳过渡到小学。通过来自龙脑桥中心小学校的教师和反馈信息以及对三届毕业生的追访,我们惊喜地看到,210 名幼儿从幼儿园毕业进入小学后能很快适应小学的环境,发展较全面,可持续性发展能力较 强,学习兴趣浓,不仅没有一名幼儿出现入学障碍,而且大多数幼儿能迅速适应小学生活。

image.png

另据龙脑桥中心小学校一年级教师对从我园毕业三届的幼儿初入学时的行为观察,发现孩子在入学后,很快就适应了小学的学习生活,主要表现: 1.能主 动认识所有任课教师,主动与老师交谈,主动和同学一起学习、玩耍,社会交往 能力比较强;2.具有较强的规则意识,能按时到校,遵守学习制定的制度等;3. 具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能认真听课,不懂主动问老师、同学,能整理书包、 提前摆放好下一节课需要的学习用书、做值日等;4.任务意识强,如能主动完成 课堂作业,遇到困难时能坚持完成任务等。由此可见,通过我们深入细致、循序 渐进的幼小衔接教育教学实践,能够显著提高幼儿入学的适应能力,避免幼小衔 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 

(二)教师的成长 课题的研究,让教师明确了幼小衔接教育的目的是关注提升孩子的入学适应 性;认识到幼小衔接教育的开展应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不断的研究, 广大教师能正确地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准确的找到幼儿园 一日活动中蕴藏的幼小衔接资源,科学开发课程资源,实现了幼小衔接资源与课 程的有效整合,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的幼小衔接活动,为此,课题组教师在教学 中边学习研究边实验边总结,采取“小步子”式的探索实验。已开发出幼小衔接 特色活动,编辑整理了《优秀幼小衔接活动教案集》。 

以园本特色课程《成长你我他》中的一篇教案为例。附教案:

image.png

image.png

通过本课题研究,教师们阅读大量的教育书籍,成立了教师读书沙龙,定期 分享交流,写读书心得,撰写幼小衔接论文,有多篇论文分别在县、市、省获奖。

image.png

image.png

(三)家长的成长 

在我们的倡议和指导下,家长已经从我们课题研究的支持者、理解者转变为 课题研究的参与者、响应者与创造者,积极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为开展家园合 作教育搭建了一个生动的平台。课题研究也让家长对幼儿的心理特点、年龄差异、 认知规律有了更全面、科学的认识。丰富的幼小衔接活动也让家长受益匪浅,在 促进幼儿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家长的共同成长。 

十一、存在的问题 

1.将研究成果推广到镇内各分园,在推广过程中,由于各分园所处环境不同,需要从管理机制、家园共育、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调整与完善。 

2.进一步拓展形成其他项目成果 如开发制作教师培训教材、家长指导教材、幼小衔接课程视频集等。 

十二、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 39 号.《幼儿园工作规程》.2016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15 

[4] 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 坛.2008(11) 

[5]幼小衔接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陈奋铮《课程教育研究》


【编辑:文帝】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