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本页已归档(2022年7月)
以人为本巧过渡 专业引领共育人
[幼小衔接 我们在行动]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2年5月25日
  查看:5914
  来源:
内江市市中区教育局

作为首批“省级幼小科学衔接实验区”之一,内江市市中区教育和体育局依据省、市要求并结合区域工作实际,率先试点,扎实推进幼小科学衔接。主要做法是:

一、以儿童为本,优理念重实践

幼儿园老师的“送一程”和小学老师“接一站”如何顺利对接是幼小衔接的关键。市中区通过幼小协同、广泛宣传、实践推动“以儿童为本”的科学衔接实验,优化理念,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幼小协同优化科学衔接理念。教育局、幼儿园、小学层层成立领导小组,制订专项方案,形成幼小协同工作机制,构建起幼儿园园长、教师、保教干部、小学低年级全科教师沟通交流平台,在共同探究中优化“以儿童为本”的科学衔接理念。

二是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利用校园网站、微信平台、宣传专栏和家委会、家长会广泛宣传《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1000余条次,深入解读新理念新要求,引导家长优化育儿观念,惠及家长10000余人次。

三是确定试点校(园)推动科学衔接实践。确定4所试点校(园),组建课题研究小组,细化实施方案,推动幼小科学衔接实践。2021年11月、12月分别由内江一幼、内江十小承办区级现场活动,幼、小“两张皮”现象得以改变,幼小协同科学衔接效果明显。

二、教学“双适应”,降坡度巧过渡

针对当前仅以幼儿园单向衔接小学为主,小学教师双向衔接意识有待加强的现象,在衔接实践中,申报区级立项课题2个,推进专项课题研究,幼、小“牵手”,双向适应,幼儿园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降坡度巧过渡,形成教育合力。

一是幼儿园入学准备防止“小学化”倾向。根据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的特殊需要,围绕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进入小学所需关键素质,实施针对性入学准备教育;以游戏为主,让孩子们在玩玩耍耍的游戏中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得到多元智能的全面发展;以生活渗透,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渗透倾听与表达、观察与记录、统计与分析、时间和空间关系,将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等四方面有机融合,培养良好习惯,为进入小学做好准备。

二是小学坚持“零起点”教学。小学实施入学适应教育,调整教学方式,坚持“零起点”教学,从身心、生活、社会、学习等四个方面帮助儿童做好入学适应。坚决纠正小学超标教学、盲目追赶进度的错误做法,主动向幼儿园靠拢,从关注知识衔接走向关注儿童身心变化、思维方式的衔接。

三是幼儿园与小学“牵手”而行。确定的试点小学、幼儿园从幼儿、教师、家长等多层面分析孩子发展需求、从活动内容、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等多维度分享教育教学经验,深入探究,集思广益,促进幼小衔接针对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三、专业化引领,抓联动提水平

为改变幼小衔接机制不健全的状况,市中区建立了行政推动、片区联动、专业引领的机制,科学有效抓好衔接实验工作。

一是行政推动抓落实。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市中区幼小科学衔接辅导团”,专题会议研究并制定区级方案;4所试点校(园)成立片区联合教研组,执行定期组织“幼小科学衔接”沙龙、定期开展主题研讨、定期进行现场观摩等“三定期”制度,“幼小科学衔接”的贯彻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行政推动促进“幼小科学衔接”落地落实。

二是片区联动提水平。骨干辅导团队派出教研员到幼儿园、小学指导工作,片区联合教研组通过“试点园校贯彻幼小科学衔接现场研讨会”“试点园校家教知识讲座”“试点园校专题交流研讨会”等活动,强化探讨研修和教师培训。2022年第一季度组织“幼小科学衔接”参与式培训、主题研讨、交流座谈等活动5次,教师培训100余人次,发挥示范优势,实现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提升“幼小科学衔接”水平。

三是专业引领强辐射。在内江一幼、内江十小先后组织联片教研活动,全区召开专题研究会、专题工作会10余次,聚焦儿童身心发展、行为养成、课堂学习等方面,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及培训,充分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增强全区“幼小科学衔接”合力。

四、多方同发力,强协同促共育

家、园、校密切配合、协同发力,共育机制不断完善。

一是调研过程中注重答疑解惑。通过座谈、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多途径调研,了解家长在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方面的困惑和问题,答疑解惑,引导家长科学育儿。

二是引导家长深度参与幼小衔接。通过微信公众号、家长会、举办讲座等积极开展家长育儿培训,强化引导,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让家长作为合作伙伴,到校(园)交流经验,指导家长关注幼儿日常行为习惯表现并予以记录和点评,深度参与,有效促进幼小衔接。

三是强化督导促进共育机制更完善。区教体局对全区各级各类幼儿园、学校加强督导,规范办学行为,规范课程安排,促进“双减”落实,收集反馈意见,推动家、园、校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完善共育机制,有效促进全区“幼小科学衔接”水平提升。


【编辑:胡慧】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