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本页已归档(2022年7月)
幼小双向融通 做好科学衔接
[幼小衔接 我们在行动]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22年5月20日
  查看:6957
  来源:成都市锦江区教育局
成都市锦江区教育局

为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要求,落实2021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有效提升幼小衔接活动实施质量。锦江区在总结前十多年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形成以“儿童为本,双向为线,共育为基,规范管理”的幼小衔接长效工作机制。通过幼小融通、家校(园)对话,课程共建、教研联动的方式,促进幼小衔接科学、有效开展,帮助幼儿顺利实现学段过渡。2021年,我区幼小衔接工作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开展。

一、双向互动,构建管理新机制

一是制定工作方案。2021年,锦江区入选“四川省幼小科学衔接实验区”。在此背景下,锦江区教育行政部门协同教研部门、各校(园),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文件要求,共同研讨制定锦江区幼小衔接工作方案。综合考虑小学和幼儿园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情况,将全区小学和幼儿园划片分组结对,为全面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奠定基础。

二是开展幼小衔接专项视导。每周五上午到一所小学开展集体视导,小教科安排专人与低段教研员扎根一年级课堂,指导学校在入学适应期形成“双线并进”的教学管理新规范,同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帮助学校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双线并进”即一方面加强班级管理,以品格教育和养成教育为核心,关注学生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强化学生专注倾听、清晰表达等学习素养培育,另一方面学科教学注重了综合化、情景化、体验式等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不断优化多元、童趣、联结生活与儿童经验的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目前,入学适应教育的新规范已成为学校和教师做好幼小衔接教育的自觉行为。

二、多维培训,赋能教师新成长

一是进行幼儿园、小学教师“幼小衔接专项调查”,分析两个学段教师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而开展了幼小学段教师的贯通研训,培养教师形成以儿童为本的教育观和以成长体验为核心的发展观。

二是创新双向实践,组织结对校园教师互进互访,互换课堂,互看互评,帮助幼小学段的教师全方位、真场景的了解体验幼儿园和小学的异同之处。

三是开展专项培训,帮助一年级班主任和大班主班老师了解幼儿生活、身心、学习、社会几方面准备和适应需求,提升教师主题活动设计、家校(园)沟通、以及小学段“零起点”教学方式等技能技巧,助力幼小科学衔接工作有效开展。

四是延伸个别化教育和辅导工作,指导教师针对不同儿童的特点,注重幼小衔接的差异化教学,在课后服务等时段常态化开展面批面改、个别辅导等工作,并邀请区内的学校管理者、班主任和特殊教育教师从多个角度分享特需儿童的教育经验,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需求为其设计个别化教育计划。

三、课程共建,创建衔接新模式

一是积极推进主题式活动课程。从课程的视角探索了小学向幼儿园的主动衔接,全面推进小学的入学适应教育。一方面,积极推进主题式活动课程,丰富孩子的学习经历。如盐道街小学528校区和成都市第三幼儿园528园区联合研发的幼小衔接“四季主题活动课程”,即春种(衔接期)、夏耕(过渡期)、秋收(适应期)、冬蓄(归属期),该课程根据孩子需要,分时段、分主题在幼儿园和小学实施,真正做到幼小双向互动而不是单向,全方位衔接而不是单方面,全员性参与而不是少部分。

二是将幼小衔接活动纳入课程计划。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为主要参考,围绕空间适应、时间适应和人际适应三个维度,为学生入学的适应日、适应周、适应月设定发展目标,把握开学典礼、入学常规教育等关键环节,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实施课程,对学生的常规养成、学习习惯、融入集体等进行过程性评价,提升学生对小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顺利度过适应期。

四、建立试点,探索衔接新路径

一是抓实省级幼小衔接试点校工作。盐道街小学528校区和成都市第三幼儿园528园区作为省级幼小衔接试点结对园校,已经建构了互动融通机制,定期开展校园长对话、教师联合教研、学生互相参访互进课堂等活动,系列活动的开展既帮助两所园校了解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教学方式的异同,更是打破了教师观念壁垒、学段教研壁垒、以及学生信息壁垒,促进了校园两方关注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全过程衔接。2021年12月,盐道街小学528校区和成都市第三幼儿园528园区联合承办了 “成都市幼小科学衔接教研系列活动”,并向全市展示分享了省级试点园校幼小科学衔接的实践新模式。锦江区教育局也于今年开学初组织盐道街小学汇泉校区、东华小学等新建园校到两所园校学习研讨,以更好帮助新建园校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二是成立幼小衔接区级联盟。为促进幼小衔接工作更实更优,锦江区成立了百年园校引领的盐道街小学和成都市第三幼儿园教育集团幼小衔接研究联盟,联盟在两个园校教育集团的合作下,制定了联盟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为更好促进全区幼小衔接工作的推进先行先试,以更深更细更好的做法经验和研究成果辐射带动全区工作推进。

五、多方协同,拓展实施新模式

一是家园校协同。一方面通过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和给家长的一封信等多种方式,密切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帮助家长了解幼小科学衔接,凝聚家园校共识,克服教育功利心态,缓解家长焦虑情绪。另一方面是开展家长成长营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帮助家长提升科学育儿素养、适应身份转变,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导向,为家长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规律作息、时间管理等出谋划策,共同助推学生顺利走稳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个“坡度”。

二是时空协同。区域内各小学为实现学生顺利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在班级和校园环境上也进行了幼小衔接,倾力打造与幼儿园环境相似的互动教育环境,不仅在一年级活动区域设置了乐高墙、小书房、探索屋等互动游玩区,还在教室内设置了小帐篷、绘本角、小地毯、小书桌等,营造温馨教室环境。学校还将功能区使用的规则拍摄成了视频,在开学第一周组织一年级新生利用班会课观看学习。同时,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到校园的互动区玩耍体验,在互动中,新生体验到了积极的情感,感受到了参与的乐趣,熟悉校园的同时也对学校产生了喜爱。部分学校还设计了“手拉手逛校园”和“我眼中的学校”等主题活动,在哥哥姐姐的引领下找到班级教室,游览校园,发现美景;在老师的讲解下了解校园环境,熟悉功能区域,建立起对校园的亲切感,增加安全感。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与了解,画一画“我眼中的学校”,参与“我最喜欢的校园一景”的介绍活动,让更多的孩子喜欢校园。

【编辑:胡琼之】


(微信扫描分享)